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晴有微风
今天帮晴晴打了两篇日记,起初浏览时,没觉得她习作里有这么多瑕疵,越打越觉得好些地方值得商榷,于是打过两篇,就把晴晴叫到身边,打算让她修改习作。
起初她不愿意,皱着眉,撅着嘴,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这就是做家长的教育孩子的难处。如果换做她的老师,她绝对不会这样。)看到她这样,我的热情也大减,但还得硬着头皮继续。我学着上课刘老师引导学生评议修改习作的方式,逐句引导,还把外甥女叫到身边。两个人在一起还能互相提醒。起初,她俩看不出句子中有什么不妥,经过我的指点,她俩好像摸着门道了,可有时候还是考虑很久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没办法,索性我来说,我来改。意识到自己又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时,已经晚了。“我又犯老毛病了。”我似自言自语,又似故意说给她俩听,表现我的无奈……终于,一篇改完了。
在改第二篇时,终于有了转机。晴晴在读“这不易的辛苦难道不属于我吗?”话后,思考片刻,说:“应该改为‘这来之不易的成功难道不属于我吗?’”“改得真棒!”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比妈妈想的要恰当,妈妈虽然也找到不妥的地方,可是,想把‘辛苦’改成‘幸福’。可我觉得‘成功’更恰当!”晴晴听了,由无精打采地趴在床边,变得马上坐起来,整个人立刻兴奋起来像注入了兴奋剂。接下来,小姐来你一句,我一句,刚才的僵局被打破了,孩子们顺利的完成了下面的任务。
由此看来,恰当的鼓励是多么重要。我庆幸在家庭教育中已善于使用这种方法!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儿孙自有儿孙福,做父母的只要尽力了,也就不后悔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