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花香满径的博客

为了我明天的大树……

 
 
 

日志

 
 
 
 

对待幼儿如何“真爱”而不“溺爱”【家园共育】   

2015-10-04 22:00:03|  分类: 我的教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宝贝,你站着不动,奶奶抱你”,宝宝上楼,奶奶要抱着。

“宝贝,你不会穿,不是这样的,还是我给你穿吧”,妈妈嫌宝宝慢,为了不占用自己更多的时间,替宝宝穿。

“宝贝,你什么也不会做,还是妈妈帮你吧!”宝贝站着一动不动,就连口罩也取不下来。

“宝宝不会拿勺子,我喂吧!你会将饭弄到衣服上、地上的”,妈妈图方便、省事,不让孩子动手。

常听到或看到有些家长这样说,这样做,我知道家长们这样做是存在一定的心理误区的,主要是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偏差与失误,它往往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

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有以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孩子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越小,这种观念越自然,越强烈。如:孩子上幼儿园,妈妈从被窝里拉出孩子,赶紧给穿衣服,孩子说:“老师都说让自己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有些妈妈会说,你太小了,等你再长大些吧或没时间了,以防孩子穿的慢,怕自己上班迟到或自己没耐心等待孩子穿,这样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对孩子占有,从而导致孩子处于被动地位,只有按父母的意志办事。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不动手,一切都在等待父母的帮忙。这样将导致家庭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具体指由父母情绪波动而导致对幼儿的教育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的活动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父母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也有消极,如:幼儿离园时,一父亲对孩子说:“爸爸今天心情特别好,宝贝,你要什么,爸爸都给你买”,宝宝高兴极了,对于平时禁止的东西,爸爸也会给买的,这样,父母情绪好,对孩子百般关爱,无论什么要求都满足,情绪不好,动不动就发火。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如: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孩子学写字、做算术、报学习班,孩子有时很不愿意,家长就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是好孩子。有些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孩子认好多字,做好多题,如果能教孩子认好多字,做好多题,就是好幼儿园,于是强迫老师给孩子教认字,做算术题,这是一种偏激的做法,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性心理主要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但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心理的满足,就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极易造成孩子不诚实,形成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诸多困难。如:一些幼儿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吃的好,穿的好,父母又对孩子溺爱,常常教导孩子不跟条件差的孩子一起玩,时间长了,这种习气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鄙视比自己条件差的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见,不和其他孩子玩,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心理平衡。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许多家长把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如:由于现在独身子女的增多,一些爷爷、奶奶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给他们给最好的,(穿的好、吃的好、玩的好、享受的好、接受的教育也要好),以此作为教育子女的指导思想,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享受,这样易导致孩子强烈的物质欲望,强烈的依赖性。如:一些孩子上幼儿园或离园,总是喜欢要这,要那,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就要什么,不给就耍赖,家长们为了孩子高兴,尽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样教育孩子,不仅会对孩子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的不利影响,而且会影响其一身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有时候,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大会好的,这样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如: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或加以正确引导,会认为孩子长大就会慢慢改正,慢慢变好。反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对孩子的性格、品德的培养,没有从小抓起,会贻误孩子,孩子必定难以健康成长。


当然,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误区会随时影响到孩子,甚至误了孩子的一生。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对孩子“真爱”而不“溺爱”。

真正的爱孩子,就要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二、爱孩子不需要理由,直接告诉孩子“我爱你”。

三、用你的眼神告诉孩子“我爱你”。

四、用同理心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

五、用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

六、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爱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本能,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讲究方法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碎了”,过分的溺爱,孩子只会任性、骄傲、自私、偏激、脆弱以及形成不良性格。

七、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对孩子教育都应互相配合,步调一致。

我们老师,也应该帮助家长们走出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有句话说的好:“家园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就让我们多多交流,多多理解,多多配合,多多支持,让家园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评论这张
 
阅读(10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